省部级、厅局级政法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开班: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
7月19日,省部级、厅局级政法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开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取得新成效,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
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实践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鲜明政治导向、深远战略思维、强烈历史担当、真挚人民情怀、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深学之、笃信之、践行之”,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取得学习贯彻新成效。
此次专题研讨班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依法治国办、中央党校联合举办。专题研讨班的“第一堂课”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体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六个方面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邃、震撼人心,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贯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主线,明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这一根本要求,向全党发出赶赴“时代大考”的伟大号召,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其政治意义就在于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自强,充分展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空前团结统一。其理论意义就在于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凝结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其实践意义就在于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贯穿着强烈问题意识和鲜明实践导向,指明了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真理道路,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世界意义就在于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切实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
——深入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组织实施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比较中,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鼓起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政法工作、法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更加满怀信心地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
——深入领会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将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为一个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更好地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激发动力,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勇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正是我们党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才书写了感天动地的精神史诗,铸就了震撼心灵的精神丰碑,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要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建功立业。
——深入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鲜明提出“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这“九个必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百年奋斗的历史总结,也是开启新征程的时代要求。要深刻领会“九个必须”的精髓要义,准确把握实践要求,全面融入各项工作,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不懈努力。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出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的政治意义和时代内涵,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政法、法治工作的职责使命,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历史性大考中交出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精髓,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法治追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及大量有关土地、婚姻、契约等方面的法律法令,建立了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查机关,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人民调解制度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坚持法治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治工作的人民导向,强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树立了恪守法治、司法为民的光辉典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不长时间内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一批法律法规,确立了我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谋划和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推动中国法治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制度体系、话语体系全面成熟,习近平法治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是第一次以党中央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顺应党心民心和时代要求,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行动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指南,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境界。我们党在100年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富有开创性、实践性、真理性的科学思想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示了领航“中国之治”的实践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巩固和发展“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全方位依法之治。特别是近年来,在疫情防控、“六稳”“六保”、扫黑除恶等一系列重大斗争中,我们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巨大威力和我国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顺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为我们更好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作用,不断谱写“中国之治”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法治思想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活力。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治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始终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深刻总结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弘扬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推动中华法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法治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了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宏大的全球视野、宽厚的人类情怀、强烈的时代意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深刻洞察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走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运用法治和制度规则协调各国关系和利益、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这既是对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进世界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化理解,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做到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
——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则。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科学指明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巨大政治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本质区别,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恪守的最大逻辑。要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同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系统研究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向哪里走、走什么路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为我们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我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我国历史传统、法治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渐进改进、内生演化的成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要坚定法治自信,保持战略定力,以新的实践和理论全面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牢牢把握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宪法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中的基础性地位,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从1954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至今,60多年来我国宪法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要坚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不断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把宪法贯彻实施提高到新水平。
——牢牢把握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使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国家治理、法律制度与国家制度、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科学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在我国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准绳、用好法治方式。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要坚持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牢牢把握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抓手,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意义。要加快形成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完善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牢牢把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从全局上、整体上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指引。要加强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在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基础上,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发挥其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协调均衡发展。
——牢牢把握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总体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司法工作积极推进,全民法治素养不断提高,但全面依法治国仍然面临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加强重要领域立法,改革完善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促进各环节法治工作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
——牢牢把握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任务。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治国理政基本理念和基本经验,为我们推进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增强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牢牢把握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专门队伍建设好;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对法治专门队伍的管理必须坚持更严标准、更高要求;法律服务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工作队伍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和改进法治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力推进法治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
——牢牢把握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性,牵住了“牛鼻子”、抓到了关键处。要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这“十一个坚持”,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根本目的、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和重要保障,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战略思想,是内在统一、协调衔接的有机整体,形成了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鲜明政治导向、深远战略思维、强烈历史担当、真挚人民情怀、科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磅礴的实践伟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归根到底要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转化为厉行法治的强大动力,把宏伟壮阔的法治蓝图转化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把科学系统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具体实在的成效亮点,为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要把学习成果体现到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一要为创新发展打牢法治根基。要聚焦经济循环畅通无阻这个关键,完善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用法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完善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合规试点,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力度,抓紧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动形成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二要为协调发展打造法治引擎。立足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法治先行、保障同步,用法治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力度,完善居住证制度,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加大法治乡村建设力度,把法治元素更好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法治亮色。三要为绿色发展贡献法治力量。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为绿色发展筑牢法治根基。要全面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刑事制裁、民事赔偿和生态补偿有机衔接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责任制度,用法治呵护绿水青山蓝天。四要为开放发展提供法治护航。着眼服务保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实施涉外专项立法修法规划。加强国家安全、经贸等领域执法,完善涉外审判机制,加强对外执法安全对话合作,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加快构建海外安全保护体系,实施涉外法律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五要为共享发展增添法治底色。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要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制度,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健全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六要为安全发展构筑法治屏障。要研究防范新技术新应用对经济安全、道德伦理、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战,推进国家安全、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要推动完善涉及平台经济监管的法律制度。
——要把学习成果体现到助推社会高效能治理上。要紧紧围绕法治国家建设这个目标、法治政府建设这个重点、法治社会建设这个基础,整体谋划、把握重点、协调推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依法治理,不断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一要善于运用法治维护国家安全。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围绕急需解决的法律问题,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要构建高效有力的法律实施体系,用足用活现有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处理危害国家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法治权威。二要善于运用法治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用好设区的市的立法权,提高市域执法司法效能,力争把重大矛盾风险防控化解在市域。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完善诉源治理机制,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纠纷解决体系。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依法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要积极引导群众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在法治轨道上反映诉求、解决问题。三要善于运用法治维护公共安全。面对刑事犯罪的结构性变化,深入研究犯罪现状和发展趋势,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深化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既有力打击违法犯罪,又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的制度机制,维护社会治安良好秩序。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用法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善于运用法治推进网络治理。要主动适应网络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大力推进依法治网,不断健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努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要依法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跨境赌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新型网络犯罪,坚决遏制网络违法犯罪多发高发势头。要研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努力堵塞管理漏洞,斩断黑灰产业链条。
——要把学习成果体现到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上。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入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法治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要维护公正增民富。要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制定完善激发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缩小发展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的法律法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法治化制度化保障。要深入贯彻《民法典》,弘扬平等自愿、公平公正、诚信守法、公序良俗等理念,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要深化共治促民享。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法律制度体系,推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事务中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要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发挥在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将基层社会共治同心圆越画越大。三要为民办事解民忧。要紧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化“放管服”、“互联网+行政管理服务”等改革,总结推广“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不见面办”等经验,不断推出新的惠民便民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产品和体验。要推进“六大顽瘴痼疾”标本兼治,加快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解决好不作为、乱作为,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推进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政法领导干部下访,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项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持续推进、不断深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思想引领,扎实做好学习宣传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周密制订计划、精心安排实施,统筹抓好学习、宣传、研究各项工作。一要深化学习培训。推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重点课程,组织各级法治工作部门开展培训轮训,不断增进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感情认同,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二要深化宣传解读。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重点内容,充分运用融媒体手段和平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要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育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三要深化理论阐释。要聚焦重要论述、重要观点、重大判断,全面准确深入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理论品格、实践要求,深刻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和开创性意义。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法学专家,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权威阐释,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强化法治担当,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守法治初心、增强法治自信、强化法治担当,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广阔前景。一要突出领导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强化对法治的追求、信仰和执守,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二要发挥法治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要大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业务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引导法治工作队伍坚定法治信仰、恪守法治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当前要在总结好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基础上,认真谋划推进第二批教育整顿,确保政法队伍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更好履行职责。三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全民守法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务求实效。一要对标对表抓落实。要对照中央确定的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尽快制定贯彻落实方案、任务清单,逐项细化明确责任部门、任务步骤、完成时限,把全面依法治国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表、路线图,系统推进贯彻落实。二要压实责任抓落实。建立完善各层级、各部门法治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各地党委依法治省(区、市)委员会要发挥职能作用,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推进法治建设工作,重点协调推动解决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三要完善考核抓落实。以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客观展现法治建设任务落实情况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效用,为地方开展考核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依据。要推动各地将法治建设情况纳入党政机关政绩考核体系、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用足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四要强化督察抓落实。重点督察各地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统筹谋划推进本地区法治建设、推进法治领域改革、研究解决法治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情况,推动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要改进督察方式方法,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点击阅读:《郭声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取得新成效》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责编:王梓娴
审核:方琮 高奇